知乎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看法
和老同学聊到在学校的生活,突然想到之前在知乎看到的这篇帖子,转载记录一下
@Youngster38324 的回答透露出来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不少问题:
- 「进大学前唯分数和同质化教育」导致了太多人去大学后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嘛,很多人专业根本就不是自己选的更不要说知道自己有没有兴趣了,即便是很多高分考生也路径依赖地以为继续努力填鸭就能成功,没有意识到高考后的人生已经换赛道了。作为解决方案,可以引入类似美国 AP(Advanced Placement)的预科制度以及调整整个社会鼓励向自我发展看而不是向钱看的风气。
- 「进大学后专业制度没有容错性」,即便已经发现自己不喜欢被录取专业了也没有办法,因为转专业制度不完善(通常要求你先要在你已经不喜欢了的本专业内卷到班级前多少名)。在不少西方学校,专业可以 undecided(先上课再决定专业,比如经典的哈佛 CS50,你上下来感兴趣了再去选 CS);学位本身只是某个学科下课程学分累计的自然结果,因此可以灵活的转专业与多学位;班级这种促进内卷的概念也被弱化,强调跟自己比关注个人的成长,学生自己控制上几年课,念几个学位,中间休学一下都没关系。
- 前两步的结果就是导致大学为了毕业率把「评判标准搞成了平均主义」,为了能够每年顺利向社会输送一批(80% 将来都不会从事本专业)的人才,打分根据每年学生情况动态规划自适应,把大学搞成了「严进宽出」。其实大学教育更应该强调「宽进严出」,无论你底子如何,无论重修几次,你只要通过了某个(相对稳定的)客观标准就是合格,为了保证该制度的机械性运作,就要辅以严格的日常作业计分,对「作弊」零容忍(自动化判重,发现一次重修两次退学)。
- 平均主义进一步导致「课程设置没有灵活性无法自定义」,老师不但要照顾及格率还有一颗圣母心希望那些对专业没什么兴趣的人能好歹学到点东西,同时又真心欣赏且想要给予好学的尖子生资源,最后即便绞尽脑汁了也还是只能弄出个在差生里下限高在尖子生里上限低的课程安排两面不当人 —— 尖子生觉得课程要求太低不能激发自己的潜力喂不饱(常见于私下要求加难度或者去无学分旁听),摸鱼的觉得老师影响了我的快乐学习(常见于课堂上一布置作业下面就叫苦连天)该挂还是挂或者 60 分万岁。在不少西方学校学生,课程表可以自行安排,一个课可以开多个班次照顾灵活性,学霸可以比别人多上任意节课,也可以跨专业选课或者减少课程增加实习或研究,而且难度自选只要你点过前置技能就行。
有类似迟先生这样诉求的人很多,可是一个系统很难由系统内的个体改变,所以很多个体选择了做局部优化趋利避害陪玩成为既得利益者,或者全局优化更换自己所处的系统。
只要所处系统里的大部分个体都已经默许了这个游戏规则,无论迟先生是「凡尔赛」还是「理想主义」,改变赛道规则就会被其他个体认为侵害到利益。小孩才分对错,成年人的屁股都是歪得,都是各取所需。
作者:黄玄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9622084/answer/168531446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 Posts